![](/upfile/image/20140716/20140716213325222522.jpg)
诸葛亮病死后,姜维竭力重振汉室。汉中失守后,姜维退到剑门关列营守险,抵御魏兵。屡建战功,受到蜀汉人民的敬仰。现在,在剑门驿道上的剑门关有当年姜维的许多遗迹和传说。
1、姜维井
在剑门关外的牛头山上,有一直径三米,水深一米,呈椭圆形的水池,当地群众称之为“姜维井”或“姜维拜水池”。相传在景耀五年,汉中失守,姜维败退到剑门关外的牛头山,此山无水,将士生活困难,晚上诸葛亮给姜维托梦,要他设坛拜水。
第二天,姜维命兵士挖好池子,设祭坛,焚香烛,对池跪拜。但跪拜了三天三夜都未见水,姜维焦虑,便派卫士察看,卫士回报“无水”,被当即斩首;又第二次派卫士察看,仍回报“无水”,又被新首;接着又派第三卫士前去察看,仍无水,但这个卫士见前两人如实回报,均被新首,便假报有“半池水”。姜维半信半疑,第四次派卫士再去察看,回报说:“确有半池水”。姜维嘉道:“有半池水也够了”。从那时起,拜水池不管降雨多大或多久水都不满,不管天旱多久也不干涸。这个水池的位置比嘉陵江水面高七百三十多米,而池内的水色却随嘉陵江水的变化而变化。江水清时池水也清,江水浑时池水也浑、任凭多少人饮用此水,池内始终保持半池水。而今,牛头山上“姜维井”原貌犹存,还有一座牛王庙,庙内塑有姜维像,古时来这里瞻仰和取水者络绎不绝。
2、姜维洞
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巨大石洞,冬暖夏凉,可容数百人。姜维拒险守剑门时,常在洞里召开军事会议。一次魏将诸葛绪统兵夺关,姜维在此洞商定守关退敌妙计。会后,他带精兵五千杀下关去,直捣魏营,魏军大败而逃,蜀军夺得许多马匹和军械回关。钟会统兵十三万强攻剑门关,并向姜维投书劝降,姜维在此洞与诸将商谈后。不答书,列营守险,拒魏兵于雄关之外。后来当地百姓怀念姜维,就叫该洞为“姜维洞”。
3、姜维城
剑门关右侧的悬崖绝壁之巅,有一灌木丛林。三面石壁凌空,如刀砍斧削,只有一面有条窄路可通往大剑山。这块丛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,可屯兵数万.是当年姜维居高临下,把守剑门屯兵的“营房”。当地群众叫此地为“营盘嘴”,又叫“姜维城”。后来历代兵家镇守剑门,都在这里安营扎寨。现在还有城池、战壕等遗迹。
4、姜维庙
蜀人对姜维十分敬仰和崇敬,为纪念他的功绩,在剑门关内的营盘嘴下修了姜公祠供人凭吊、瞻仰。“姜维祠”又叫“平襄侯祠”,老百姓叫姜维庙,又根据此庙基石形状称“钵孟寺”。
5、姜公桥
姜公桥在距姜维墓冢不远的古驿道上,是通往姜维墓、姜维庙的一座石平桥。桥旁曾立有石牌坊,横刻“远志孤忠”四个大字,对姜维生平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6、姜维军械
姜维在撤离剑门时,异常悲愤地拔出宝剑,意欲自刎,由于圣命难违,便悲愤地将剑鞘扔在了剑门关峡谷中,后来,由于时间久远,剑鞘便成了石头,而今还插在剑溪河边。
在剑门关口还有姜维的“刀枪库”、“免战牌”、“砍刀石”、“晾衣岩”和“战鼓”等遗迹。
7、营盘嘴下姜维墓
剑门古驿道上的营盘嘴,峰峦叠嶂,巍峨雄峙,宛若天然城郭。三国时镇守剑门关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胜迹留此。
姜维墓系一土冢,墓长2. 8米,宽2米,高1.5米。墓前有一享堂,堂之正中有墓碑,上刻“汉大将军姜维之墓”。郭堂两侧有对联一副,文曰:
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;
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。
一九三六年因修筑川陕公路,才将这座古墓迁到钵孟寺路弯。今墓冢封土犹存。
据《三国志·蜀书》和《剑阁县续志》等有关史书记载:姜维,字伯约,天水冀人(今甘肃甘谷县东),少孤随母,自幼博览群书,酷爱孙武之学;忠勤时事,思虑精密,有胆义,才智过人,心存汉室,矢志统一中原。他本是魏国的中郞将,就任天水郡军师。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冬,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,被迫归蜀,受到诸葛亮的特别器重。他说:“今得伯约,得一凤也。”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诸葛亮病故,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,晋封平襄侯,延熙十九年(公元256年)春,就迁为汉大将军”。
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。欲竭忠尽力,恢复中原,重兴汉室。景耀五年(公元262年),姜维挥师陇西沓中(今甘肃临潭县西南)屯田,以图安身保国之计。次年八月魏伐蜀,汉中失守,姜维退守剑阁。魏将诸葛绪统兵夺关,姜维引五千精兵杀下关去,直闯魏兵阵营,杀得诸葛绪大败而逃,退数十里下寨。蜀军夺得许多马匹和军械回关。接着,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,并向姜维投书劝降。“维不答书,列阵守险,会不能克,粮运县远,将议还归。”冬十一月。魏将邓艾偷渡阴平,入江油,破绵竹关,直取成都。后主刘禅听信谗言,项印投降,并命姜维降魏。
“咸熙元年(公元264年)钟会叛魏,维伪与结盟,拟乘机恢复蜀汉,不幸事败被杀。”姜维在成都被魏杀害。
姜维复兴蜀汉的远大志向虽未实现,但他被害后,老百姓对他十分崇敬,为了纪念他的功绩,为他修墓建祠,人们常往墓前凭吊。
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在姜维墓前,眺望剑门诸峰,“感蜀亡之事,慨然有赋”云:
自惜英雄有屈伸,危机变化亦逡巡。
明平穷寇非难御,如此江山空付人。
请人左牧在《登姜维城》诗中写道:
大剑山高接太清,峭岩攀到上头平。
当年后生已亡国,此地姜维尚守城。
南认五盘千仞合,北开古驿夕阳明。
坏墙几历沧桑变,惆怅春风草又生。
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在姜维墓前颁道:
平生怒气凛生祠,犹见灵风日满旗。
百战自能撑巨敌,三分谁使坠巫师。
香中种麦余残垄,关上报榛觅断碑。
听石投戈定何处,荒山绝洞水嘶嘶。
清人庄学和在《剑阁姜平襄候祠二首》诗中,对姜维拒险守剑门及其退兵的功过,作了颇为公正的评论,他写到:
雄关卧虎控金汤,惊捧降书出锦阊。
此日衔忠依北地,当年受略负南阳。
中原九伐无挠计,上将双歼有智囊。
白倍不教消息漏,指挥双日顿重光。
沓中岂是身为谋,保障成都第一筹。
不畏裹毡来邓艾,最嗔衔壁出谯周。
军皆斫地完齐烬,敌意呼天出楚囚。
大胆何尝无远略,阴平曾表护桥头。
绿山青山空远志,雄关高阁壮英风。
汉大将军姜维虽抱恨被害,其忠于蜀汉,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至今仍为人民深深怀念。